| 连云港区域文学研究所 苗蔚林 “羽山鲁兰河”公众号、视频号(东海郡士)开通四个月,两号关注人数分别都已超1000人,浏览量分别突破十万、十五万,感谢两千多位朋友的信任与关注!今天谈谈一点感想。 一、我为何研究连云港地方史 1.十年前的一个偶然 2015年年底,我搜集到一些“朱自清出生于东海县”的资料发在自媒体上,受到一些来自某州人士的猛烈抨击。当时,我一下子懵了:史料均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、清华大学、中华书局等权威机构,在连云港地区为何受到如此待遇?翻阅本地有关文章, 才知道:某州有一股人的主张与文学史相左。 2.广泛搜集、研读地方史 在研究朱自清、与某州观点交锋的过程中,牵涉到了古海州、古东海县境域的一些地方史知识。《隆庆海州志》《康熙海州志》《嘉庆海州志》等连云港地方史料进入我的视野。 3.发现问题、深入思考 随着对古海州志研读的深入,我基本厘清了朱自清家族与今灌南、沭阳、东海、海州的历史联系,并多次与朱自清嫡孙朱小涛先生一起探讨朱自清研究,编印了《朱自清的足迹》一书作为校本教材供中小学生阅读,2023年,在高校学报上公开发表6000字的研究论文《朱自清出生考》,对历史典籍记载“朱自清出生于江苏东海县”的权威结论,作诠释解读。 展开剩余73%研读连云港地区古代地方志书过程中,我又发现了一些新问题:比如,有人在地方史研究中,弄虚作假,而且水分很大;由于明清两朝没在东海县境内设县,因此没有县志,于是有人就把东海县区域内历史上的人、物、事,研究成了某州的历史,等等。 4.发表研究文章 从2021年起,我在自媒体上发布了三十余万字有关连云港市、东海县古代历史的主题文章,其中,有十多篇文章(论文)约三万余字在学术刊物及地方报纸上正式发表。 东海县尹湾汉墓出土西汉简牍 二、开通“羽山鲁兰河”公众号和视频号的目的有两个: 1.宣讲东海县古代史,让越来越多的东海人了解家乡古代史,不被那些错误的所谓研究成果欺骗。 2.依据史实,与地方史爱好者进行学术研讨、交流,驳斥那些发表在报刊媒体上的有关连云港地方史的错误观点,正本清源。呼吁地方史研究应当减少主观臆测,以史实为依据。 三、连云港市地方史学者指导与支持“羽山鲁兰河”。 公众号开通后,受到国内外东海县老乡及连云港地方史研究人士的热情关注,大家就文章展开讨论。笔者的许多观点得到连云港地区文史界专家学者的肯定。 比如: 1.刘凤桂先生(朐海书院院长、连云港市博物馆原副馆长)说:“赞成此文(指《连云港地方史研究乱象溯源》),文风不正,确需改之。” 2.张卫怀先生(《连云港水利志》主编、《连云港历史文献集成》主编之一)说:“《朐县、朐山县=现今海州吗》的观点:很有道理。” 3.黄海歌吟先生(连云港市知名地方史学者)读了《连云港那块土地上的历史属于今海州区》之后说:“海州〞与〝海州区〞显然不是一回事!” 4.封其灿先生(连云港市石刻专家、《连云港市金石图鉴》主编)认为《隋唐之前东海赣榆是连云港的中心》一文谈得“有道理”。 四、众多网友给予支持与鼓励 《东海县志》的编写组成员朱恒林先生多次赐稿,水晶研究者丁家兴先生经常在文章评论中拓展话题,传播东海古代地理知识。关注本公众号、视频号的朋友还有:山东省徐国文化研究会副主任乔闪先生,连云港市赣榆区苏卫哲先生,连云港师范学院教授许卫全先生,连云港市历史学会副会长周清明先生,东海县历史研究会会长张善东先生及2000多位志趣相投的朋友……,“羽山鲁兰河”公众号及视频号已成为宣讲、交流连云港市、东海县地方史的学术研讨平台。 五、网络评价 网络研究者将羽山鲁兰河的研究思路总结为“文献考证-实地勘察-逻辑推演”三阶段模型,认为: 1.“羽山鲁兰河”强调地方史研究须以唯物主义史观为指导,注重历史典籍与实地考察的结合,才能提升研究的严谨性。 2.反对片面依赖传说或牵强附会、主观臆测,为地方史研究提供了不同视角,推动了研究向实证化、科学化方向发展。具有参考价值。 3.羽山鲁兰河的研究重点包括东海县古代简史的归纳叙事与挖掘,对地方文献的梳理与辨析。特别是批评混淆古今海州区别、质疑“古代胊县即今海州”“古云台山古称羽山”等说法,受到广泛关注。有的结论被江苏省文化部门参考用于修正文物数据库。 当然,不容讳言,交流过程中也有些许杂音,偶有极个别网友笔者的观点,就恶意相加,甚至私信谩骂……。 学术研讨,兼容并蓄,百花齐放,百家争鸣。以史为据,以理服人,才会使连云港地区的地方史研究,行走在健康、正确的道路上。 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,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。既然开始了,就怀揣初心继续向前…… 发布于:江苏省
|